• 首页
  • 世爵平台在哪里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世爵平台在哪里 > 新闻动态 > 胡适主张割地求和,和汪精卫主张投降是一回事?

    胡适主张割地求和,和汪精卫主张投降是一回事?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    还是继续说胡适。

    其实我也没想到,我黑胡适这么多年,居然会有一天要给胡适辩护。

    当然,无论在网上胡适已经被黑成什么样了,在学术界,胡适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动的,粉丝一大把,而且还都是已经成名成家的学者教授什么的。

    甚至周作人在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下,粉丝都很多。很多研究看上去是把他和鲁迅并列,实则是打着鲁迅的幌子,推崇周作人。

    其实我觉得我的意思应该还是表达清楚了的,胡适有胡适的问题,但他和汪精卫是两回事。

    因为他毕竟没有越过屈身事敌做汉奸这条最后的红线,而汪精卫和周作人都越过了这条红线。

    但即使做汉奸,也有分别。哪怕是本应领兵杀敌、保家卫国的将领,最后投降了日军,也是有分别的。

    之前我说过,庞炳勋在台儿庄之战中立了大功,不是他死守临沂,坚持到张自忠来增援,台儿庄大捷可能就没有了。

    但在最后他在和日军作战中,和部队走散,东躲西藏很多天,最后被叛徒出卖被俘,被迫屈身事敌。

    即使如此,在八十年代火遍两岸三地的电影《台儿庄大捷》中,他的形象也是很正面的。

    马占山就更不用说了,虽然后来也被迫投降了,但毕竟有江桥抗战之功,所以这些年也拍了不少影视剧,宣传他的抗日功劳。武松和李云龙都曾化身马占山,抗日态度是十分坚决的。

    还有衡阳会战中的方先觉,以一军之力硬扛日军47天,甚至有人认为是抗战期间歼敌最多的一战,但最后城破之时,也被迫投降。

    这和那种贪生怕死、贪图荣华富贵投降当汉奸的将领,也是不同的。

    以关二爷的忠义,“竹可焚而不毁其节,玉可碎而不改其白”,尚且有土山之困,约三事降曹之举,何况其他人呢?

    而在这些被迫投降的将领中,多数都是心态崩了,不是对抗战前途没有信心了,而是对常公和国民政府、国军彻底绝望了。

    都知道投降日军的伪军中,相当一部分是西北军和东北军出身,但也要看一看他们投降之前,奋力抗日之时,常公和国民政府是怎么对他们的。

    因为西北军和东北军失去了原来的根据地,兵源和军饷都只能依赖于常公,而常公在抗战中对这些部队都蓄意消灭,兵源损失不给补充,装备损失也不给补给,其中一些人在发现之后,就转而消极抗日,乃至主动投敌,以保存实力,以待将来。

    方先觉更是按照原先的命令,在衡阳死守47天,但说好的援军迟迟不能到达。所以最后投降的时候,他对部下讲话说,不是他们不愿意为国尽忠,他们坚守47天,对得起国家,现在是国家对不起他们。为了生存,只能暂时屈身事敌。

    哪怕是张自忠,在抗战初期,因为奉命留在华北一带与日军周旋,也被举国上下视为汉奸,南京许多人甚至认为应该斩张自忠以谢天下,以明军令。

    而在之后的台儿庄之战中,张自忠以戴罪之身效力军前,杀敌报国,一雪前耻。到枣宜会战时,他又以死殉国。在战前他给冯治安的信中说,国家到了今天这个地步,我们作为军人,除了为他死,已经毫无办法。可以说,他是主动求死去的,最后求仁得仁。

    可以说,国民政府的政策和常公一直在为渊驱鱼,很多最后投降当了伪军的将领都不是对抗日前途绝望,而是对常公本人感到绝望,又找不到其它出路,才走上了错误的道路。

    统兵将领尚且如此,平时袖手谈心性的知识分子们就更不用说了。在这种历史大动荡中,有些人还能享受优待,提前撤离,而更多的人都因为各种原因,被迫留在了沦陷区,成了日军统治下的顺民。

    胡适确实发表过不少悲观消极的言论,甚至主张割地求和,以争取时间,但毕竟他不是劝常公直接对日本投降,也没有主张完全投降。

    危难之际,他奉命担任驻美大使,去争取美援,其实超出了他的能力,谈政治和干政治是两码事,他擅长谈论,但并不擅长实干。在实干方面,丁文江、翁文灏、蒋廷黻这些人都要比他强多了。

    即使争取美援劳而无功,也不能和投降了的汉奸相提并论。



    上一篇:没有了
    下一篇:没有了

    相关资讯